2019-06-05|已浏览:1701次
认为学生得到高考成绩后,高校也公布了各专业最低投档分数线,学生依据这个才来填报志愿!大错特错!
2018年和女儿填报志愿前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笔者参加过高考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以前的记忆已经相当模糊。唯一记得的是笔者填的是纸质志愿。),我女儿一天只读圣贤书根本不了解这些,只有父母操心了。后来笔者查询了大量的有关讯息才改变这一可怕的想法。
学生怎么样根据自己成绩来选学校选专业呢?学生怎么来估计该校该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呢?
由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每年的录取人数相对固定。故我们必须计算该校该专业的最低录取平均线差。考生分数线差与这个平均线差比较判断是否能录取。
让考生根据自己分数,结合各个大学前几年的分数线,去填志愿。这正是填志愿的困难之处。因为大学的每个专业每年录取线都会波动,但是波动不会太大。那么必须了解大学录取线的划分规则:
1)每个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划定,由于它们条件各异,分数线的分差可能很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超过100分。无论差距多大,但是各地确定分数线的办法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
2)院校每个专业投档分数线。
投档分数线又称院校调档分数线,一般是按招生计划数1:1.2以内的比例投档确定。投档线是考生志愿全部填报完毕,考试院正式投档后,才会出来。对一个学校来说,所有投档考生中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投档线。
学生能够参考的是院校前几年的已经公布的每个专业投档分数线。
3)大学各专业的最终录取分数线的确定:
一个学校在一个省(市)招生,每年都有差别,有的院校在一个省(市)的最终录取分数线可能很高,而在另一个省(市)可能较低。这是由当地考生第一志愿报的多少决定的。考生第一志愿对某一院校报得较多,这个学校最终录取分数就高。相反,这个院校的最终录取分数线就要降低些才能完成录取计划。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数划定,多数是计划数的1.1-1.2倍,该学校该专业的最后录取那名学生的最低录取分数就是该大学该专业的最终录取分数线。
关于成绩及分数线理解清楚后就是选学校了。